出版发行研究

期刊导读

书以图胜 ——《十竹斋笺谱》出版记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编者按:《十竹斋笺谱》被誉为世界出版印刷史上的里程碑。南京十竹斋画院组织重刊《十竹斋笺谱》,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共计九百九十部。《十竹斋笺谱》以明代十竹斋所采用的“专利技术”—“饾版”和“拱花”水印木刻技艺制作,所用宣纸、颜料、装帧均为古法手工特制,封面及笺纸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严格遵循明崇祯十七年版采用楠木书匣及香樟衬板。本文为《十竹斋笺谱图像志》序言。

《十竹斋笺谱》内页

中国古书中专有一类书籍以图取胜,而这类书主要风行于明末时期。那个时段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很多文人雅士追求各种玩好,即使写信用的纸也要效仿唐宋时期的形制,喜欢在信笺纸上加上一些图案。为了便于购者选取不同的笺纸图案,制笺者将各种图案的笺纸汇订为一册,这种图案册被时人称为笺谱,而明代所制笺谱以胡正言(字曰从)的《十竹斋笺谱》和吴发祥的《萝轩变古笺谱》最具名气。

《十竹斋笺谱》内页

笺谱的争奇斗胜促进了相关印刷技术的发展,明代笺谱最有名的工艺被称为饾版与拱花。关于这种印刷技术的操作方式以及具体的发明人,张秉伦、胡化凯所著《徽州科技》一书中明确地称:“‘饾版’印刷是胡正言创立的一种套色印刷新技术。”而后该文又讲到了这种技艺的独特性:“所谓‘饾版’,是胡正言为解决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的复制而创立的一种雕版彩色印刷新工艺。它以生纸印刷、湿纸印刷、一版多色、色彩仿真为新内容,一改以前套色印刷色彩浓艳、装饰味过重、无浓淡变化的弱点。利用自己独创的工艺,淋漓酣畅地表现出中国书画作品墨分五色、浓淡相间的艺术特点。它是现在‘木版水印’的鼻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画复制的最佳方法。”

此书将饾版印刷的核心技术总结为四项发明,其第一项是“生纸印刷”,“这是饾版印刷术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中国印刷史上印刷载体的一次大变革。由于生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与润墨性,直接印刷,效果不佳,所以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普通书籍极少用生纸印刷。胡正言之所以大胆采用生纸,是因为只有用与原作相同的纸张—生纸(生宣),才能得到笔墨淋漓酣畅、墨色浓淡相间、层次清晰丰富、颇具中国书画作品特有韵味的印刷品”。

第二项则是“湿纸印刷”。这项技术的应用跟第一项有直接的关系:“由于生纸(生宣)具有较强的吸水率与极好的润墨性,虽然在用笔作画时,纸面会随作者运笔的轻重徐疾、水墨的含量变化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但若将生纸(生宣)直接用于印刷,则因木板的吸水率远低于毛笔,如果仍采用湿板干纸的印刷方法,其结果只能使纸面上着色不匀,点点斑斑,不仅达不到与真迹不相上下的水平,而且印刷效果极为不佳。为此,胡正言一改以前的干纸印刷为湿纸印刷,将纸张提前用适量的水浸润后再行印刷。这样不仅解决了板材含水不足的问题,而且使印出的作品能更好地表达原作品的风格韵味。该项技术为生纸进入印刷打开了通道,也为利用饾版印刷技术复制中国书画作品奠定了基础。”另外两项核心技术则是“一版多色”和“色彩仿真”。

而关于拱花,张秉伦、方晓阳所撰《拱花发明人考辨》一文给出的定义是:“‘拱花’印刷,穷巧极工,凹凸雅致,清新淡泊。一笺之中,虫鱼花鸟,翎羽筋脉参差;商彝周鼎,纹饰雕镂毕现。祥云袅袅于山林丘壑,水波潺潺于河溪山涧。名曰‘无华’,实为浮雕,辟无色有声于新径,诚凹凸印刷之先驱。”

拱花又分彩色拱花与无色拱花,但这两种拱花方式只是有敷色与不敷色之分,然在制作工艺上却属同一种手法。其实拱花就是使纸上两维的平面图案变成三维的立体图案,如何在纸上制作出立体效果,相关记载有不同的说法,安海峰在《<十竹斋笺谱>无色拱花技术考》一文中认为:“然后再把纸张放在刻好的图案上,纸的上面需要垫上像毛毡一样的软垫子,最后用力把纸打压到图案的凹槽里,在力的作用下,纸上出现了凸起的图案,形成一种立体的视觉效果,与今天个人证件上的钢印有些类似。”

王三德在《胡曰从书画谱引》中说胡曰从“天性颖异多巧思,所为事无不精绝,他人摹仿极力不能。始为墨,继逃墨而为印,为笺,为绘刻,墨多双脊龙样”。

从这段话可以看到胡曰从的从业经历:他刚开始制墨,而后治印,再后来才制作笺谱。但从吴发祥现存史料来看,他未曾有制墨经历,由此间接地说明了胡曰从更可能是拱花技艺的发明人。这正如李克恭在序中的所言:“十竹诸笺,汇古今之名迹,集艺苑之大成,化旧翻新,穷工极变,毋乃太盛乎?而犹有说也。盖拱花、饾板之兴,五色缤纷,非不灿然夺目,然一味浓装,求其为浓中之淡,淡中之浓,绝不可得,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