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发行研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政权,为克服经济困难和夺取军事胜利,在根据地社会经济落后、金融机构不完备、群众公债意识缺乏等条件下,前后共发行近70项公债。从经济学理论上分析,这些公债应该很难发行,但实际上大多数公债不仅得以顺利发行,而且取得良好成效,进而在根据地建设与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胜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所开创的、具有强烈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的公债政策及其实践,无疑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同时对于当前公债政策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经济学与历史学并重的课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应有重视。江西财经大学刘晓泉教授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债政策研究》(以下简称《公债政策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不能不让人感到欣喜。
《公债政策研究》是刘晓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公债政策研究”(立项号11CDJ005)最终研究成果,也是国内学界第一部对革命根据地公债史进行专题研究、系统阐述的学术著作。全书共40万字,其主体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不同根据地党的公债政策制定和实施为研究对象,以点带面,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公债政策客观真实地予以呈现;第二部分,主要就各根据地公债的发行政策、流通政策、使用政策、偿还政策,以及发行数额、发行利率、发行价格、发行对象、发行动员、面额单位、票面数额、使用监管、转让抵押等,进行分析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充分论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公债政策实施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第三部分,以前两部分为基础,从政治、经济、军事、财政等多方面入手,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公债政策特征、作用和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进而指陈其利弊得失。此外,该著作的绪论与结语,也是全书不可或缺的内容,前者对革命根据地公债史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的陈述,起到了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的作用;后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公债政策的当代启示进行分析,无疑是本书的价值展现与意义升华的点睛之笔。
在研究方法上,《公债政策研究》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该著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深入挖掘、整理相关史料,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公债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同时,它将微观梳理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在对根据地各项公债政策制定及实施进行个案、微观梳理的基础上,对各项公债发行的基本条件、动员政策、流通及使用政策、偿还政策等内容进行宏观的、综合性的分析与比较。此外,它运用公债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公债政策的特征、作用和不足等方面进行评价,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由于该著在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与交叉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既是一本历史学著作,也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是一本政治学著作。
在资料引证上,《公债政策研究》深入挖掘和搜集大量的原始档案和报刊资料。其中最明显的是,除了依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债金融司编辑的《中国革命根据地债券文物集》(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出版)以及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汇编等资料外,还充分运用河北省档案馆等馆藏档案,以及《红色中华》《红旗周报》《红星》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抗战日报》《大连日报》《东北日报》等革命根据地创办的大量报刊资料,从而使得中央苏区革命战争公债、陕甘宁边区建设救国公债、晋察冀边区胜利建设公债、大连市政建设公债等诸多公债的发行详情能够得以充分展现。
因为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翔实的文献资料作基础,故而作者在《公债政策研究》一书中创见颇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公债政策的特征,该著提出,党的公债政策体现人民的利益;根据地公债是党领导根据地人民自主决定发行的;根据地公债大多具有地方公债属性。关于根据地公债的意义和作用,该著指出,它对于中国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极大缓解了根据地财政压力,为革命战争提供大量经费;二是提供重要的建设资金,促进根据地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救济根据地受灾群众,改善根据地人民生活;四是维护根据地财政金融秩序的稳定;五是促进根据地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于公债政策存在的部分不足,作者不仅予以大胆地指陈,而且予以客观公正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