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发行研究》
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上海出版业亮点纷呈,主题出版、科技出版、专业出版等领域佳作迭出,展开了一幅幅精彩画卷。日前,《上海市志·新闻出版分志·出版卷(1978-2010)》《上海出版年刊(2020)》在沪出版,已在上海书城上架销售;上海出版信息库同期上线,“纸电融合”全面记录了沪上出版人砥砺奋进的足迹,为上海出版留下宝贵史料。
今天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首发式暨座谈会上,出版界人士围谈指出,180多万字《出版卷》凝结着全体编纂人员十个寒暑付出,力求真实、准确、全面反映1978年至2010年间上海出版业改革发展历程,《出版卷》及编纂过程中积累的档案资料,既是对以往历史的整理记录,对今后研究改革开放新时期上海出版史也具有重要意义。《出版年刊》则是一年间上海出版、印刷、发行、数字出版、阅读活动的忠实记录,翔实描绘了上海出版创新突破、转型发展的努力和探索,今后将逐年出版积累。
新鲜出炉的上海出版信息库有效拓展了史志的记载方式,行业用户和研究者可以在线编辑、修订、完善,让出版志成为活跃的、发展的平台,成为专业研究和数据共享的阵地。专家指出,这在互联网百科类产品中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但在方志编纂领域系全新探索,颇具开创性。
编史修志,彰显上海出版精神内涵
编史修志,对于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有着重要价值。如何加大用志力度、用好信息数据?作为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的组成部分,《出版卷》和2000年出版的《上海出版志》相衔接,主要记录1978年至2010年间上海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历程,这是上海出版业在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33年,也是出版业生产方式、传播手段、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33年。
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出版卷》副主编胡国强介绍,《出版卷》按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图照、序、编纂说明、概述和大事记,是全卷阅览提示;第二部分设出版管理机构和社团、图书出版、期刊出版、音像电子数字出版、编辑、印刷、发行、版权产业与版权保护、对外交流与合作、教育与科研等篇章,细述1978年至2010年间上海出版业的改革发展,为全卷主干;第三部分为上海出版人物,包括人物传略、人物表等。此外,还有反映上海重大出版工程和重点图书出版的专记及相关文件。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出版的发源地和中心,1912年至1949年间,全国80%以上的出版机构集中在上海,90%以上近现代学术著作在上海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出版业翻开新的一页,出版了包括《辞海》《汉语大词典》《十万个为什么》等一批重要图书,彰显出版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精神内涵。
由于时间跨度大,发展变化快,涉及领域宽,出版资料收集不易。为核对、弄清一个事实,常常需要几经周折。编纂人员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各出版、印刷、发行等参编单位帮助下终于完成编纂。上海韬奋纪念馆宣教部主任王草倩还记得,2019年春接到任务时,《出版卷》编纂已进入冲刺阶段,碰到的困难非常多,比如缺少资料的艰苦。“因为修志不是创作,必须字字有来历,事事有出处。有的单位经数次搬迁,档案资料损失情况较严重。团队分头到档案馆、组织部、集团等处查询补充,逐步让资料丰富起来。”
《上海出版年刊(2020)》作为上海出版史料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19年间上海出版、印刷、发行、数字出版、阅读活动的忠实记录,收入上海出版业行业报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年度总结,上海书展、上海童书展等主要出版活动介绍,重要奖项评选情况,具有档案价值的重要图片,以及出版行业其他重大事件,是年度大事记、资料库和数据的集成。在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汪耀华看来,《出版卷》和《出版年刊》是一大一小、相辅相成的关系。“做了《出版卷》和《出版年刊》后,2011到2018年之间还存空缺,目前计划把这一空缺弥补起来。”
插上数字化翅膀,为深度利用出版资源赋能
面对海量数据,编纂团队开拓创新,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上海出版信息库有效拓展了史志的记载方式,行业用户和研究者可以在线检索、编辑、修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