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发行研究》
一、引言
章士钊先生(1881-1973)旅居德国期间,接触到师辟伯先生(Hans Sperber,1885-1963)借助语言心理学理论,论述情感、语言和文字相生演变的论著《情为语变之原论》(über den Affekt als Ursache der Sprachver?nderung,1914),觉得对中国语言文字研究大有裨益,遂而将其翻译成中文,以《情为语变之原论》(1930)为名,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文献在论述中国现代语义学史时鲜有提及该书,只是在近来的一些现代语义学史的文章中略有提及,如贾洪伟(2010,2011)等。经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76)中有关委婉语部分的引用,该书更多地流通于委婉语研究的相关论述之中,如束定芳(1989)、黄志萍和贺海涛(2002)等。但有关该书的语义学阐述、文本分析、学科史贡献等方面,仍无人问津。该书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籍?引进了怎样的内容?对今天的学者具有怎样的启发和借鉴价值?这些问题构成了本文写作的初衷。
二、框架与内容
1 版式与框架
就结构而言,该书由译者序、作者原序、译名对照表及正文构成。从内容来看,该书可分为序言、译名对照表和正文三部分,正文按内容分为长度不等的篇幅,以曲线标识。该书为右侧竖行左开,但译名对照表除外,其中的外文均为横排。书中人名、地名、机构名等,未加标识以便区别,数字均用汉语大写,书中引号用当时习用的『』标识,重点标识号用空心句号,另有顿号出现于该书。文内夹注较多,均置相关内容之下,以小字号标识,另有今用括号出现于书中,但仅局限于译名对照表内标识外文及正文篇名“情为语变之原论”的补充,如(一名情文相生论)。书内未设置章节,完整内容之间,用竖行曲线,以示区别。相对于同期同类著述而言,该书用字略微古奥,但标点符号使用上,却出现新符号(如句号、顿号)与旧有引号并用的现象,是其特点之所在。
2 内容与特点
现以序言、译名对照表和正文为序,概述该书内容,并加以适当的评述,进而总结该书具有的特点。
2.1 序言
该书序言由章士钊序与德文原序译文构成,分别述之。章士钊序,开篇直入主题,道出心理学用以研究语言的态势,引入师辟伯相关研究及其学风的评述,即“书皆小册,约四五种。盖以心解移治文史,事近于创。前贤所遗著录,不当于用。氏徐徐开发,得尺计寸,似犹有谦让未遑之意。而为说则入深出显,动中人情。当世知言之士,自非学派未同,谊不并存。每饮其无以易也”(师辟伯,1930:1-3)①,指出中国小学同为意义研究之学,但囿于“墨守六书”,“止于分别部居”,专注于“转注之争”、“染于时俗之误”、“以今意释古言”,虽“足极逻辑之能”,“未必尽叶文始之要”,不免产生古今意义错漏百出,进而说明演变的特点,即“语言类推,盖语言之异而同,同而异”,揭示训诂之弊在于“连谊之复,莫与伦比,此非博稽广证,实无豁然贯通之效可期”,并以穆勒论语言特点,引入该书译介旨趣,即“兹编之译。聊为笃学之士审问明辨一助云尔”。章氏以德国心理语言学视角,审视中国小学研究,查识汉语语义研究的弊端,提倡采用西方语义学视角研究汉字,乃是章氏对中国语义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原序先述文本要旨,“人有情焉发之于言为快,因而酿为动力,形于语程。大抵语言之所由开展,以此动力之功用为多。本编所讲,不越夫此”,再述该书与法国语言学家巴利《言语与生命》(La Langage er la vie)之异同①,交代引录的要著(如保尔《语言学史原理》、冯特《心理学》),指出该书的旨趣所在,即“以吾草是书,志存士林共喻,非只为专家考订之需也”,最后总结该书的特点与目的,即“语学之域本大,情力尤为新解,义理虽通,条目待举”,“世有同好,庶共讨探”。师氏在交代成书过程中,能名言该书与巴利著作之间的异同,并不嫌费事地将其观点,引入已著文本,显出师氏的高风亮节,凸显了德国学术界的良好风气。
2.2 译名对照表
如名所示,本部分为原本所无,系章氏所加。按惯例,译名对照表均置于书后,而置于正文之前,恰好凸显了译者的意图,即解决师辟伯在序言中言及的“条目带举”,便于读者熟悉书中所用术语以及出现的相关作者和著作。译名对照表附有小字注释,说明原著篇幅短小,只是小册子,该对照表按照术语、人名及著作的出现顺序排列,强调译著正文不再另立标注。可见,该对照表具有当今参考文献和文末注释的双重功效。